實踐、群眾、修養
——讀《論共產黨員的修養》后感
1939年在抗日戰爭進入重要階段的關鍵時刻,時任中共中央原局書記的劉少奇同志在延安馬列學院作了著名的《論共產黨員的修養》的講演,極大的豐富了黨的建設理論,集中對共產黨員為什么進行修養、黨內各種錯誤思想傾向和來源、怎樣搞好修養和鍛煉以及如何正確對待黨內斗爭等作了系統的論述,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充分結合中國革命實踐的重要理論成果。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的喜慶日子,中國也從抗日戰爭轉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共建和諧家園的歷史嶄新時期,時代不同、環境不同,在這樣的一個全新的背景之下,重溫劉少奇同志的《論共產黨員修養》,令人感慨幾許、觸動頗多。
1939年那時的我們既要面對帝國主義的瘋狂侵略,又要處理革命統一戰線中不同階級之間的矛盾,可謂暗流涌動、問題迭出。我們需要依靠武裝斗爭鞏固和擴大政權。而如今,和平和發展已成為世界共識的主題,中國也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向全世界展現了一幅波瀾壯闊的崛起畫卷,幾十年的時代變遷,滄海變桑田,那時的理論是否已經過時?答案是堅定之否定。通讀全文,其中蘊含的深刻哲理和淺入深出、娓娓而來的分析,無不散發出強大的理論魅力。
讀此書,始終有兩種最深切的體會縈繞腦中:
其一,立足于實踐。我自認為這是貫通全文的一條主線和創造一切理論的源泉,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這是我們黨堅持了九十年的重要傳統,從“農村包圍城市”、“槍桿子出政權”到“摸著石頭過河”、“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一切重要的被實踐檢驗或正在被檢驗正確了的理論皆來自豐富的實踐,這也是我們黨戰勝一切困難和挑戰的唯一法寶。從成立之初的幾十名黨員到擁有八千多萬黨員(堪比一個德國),我們的黨凝聚了廣泛的民心和民意,創造了任何一個政黨都不可能實現的奇跡,這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始終代表了廣大人民的利益,靠的是從實踐摸索出來的一套治黨、管黨的有效辦法。這充分證明了實踐的重要性,擴展開來講實踐對于任何工作和個人發展同樣重要,《孟子》有句話“人皆可以為堯舜”,這不是夸大主觀主義的作用,而是教導我們必須志存高遠,充滿信心,這是前提,只有保持這樣的一顆赤子之心,動力和毅力的問題才會得到解決。誠然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我們必須通過腳踏實地的去付諸實踐,事實求是,在工作中決不要拒絕做小事情,因為大事情就是由小事情積成的,拋棄一切不必要的自暴自棄和畏葸不前,杜絕“庸人”、“朽木”,不懼怕任何失敗和挫折,對于隨時可能出現的難題和挑戰,絕不妄自菲薄、怨天自艾。相信實踐的力量,勇于實踐的那頭的就是光明和成功,我們干事創業都要從我們黨的發展歷程中汲取勇氣和力量。《孟子》云“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二)立足于群眾。這是劉少奇同志告訴我們提高共產黨員修養的有效辦法,和其他唯心主義的脫離群眾的修養方法是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并列舉了黨內個人主義、英雄主義、風頭主義等各種錯誤思想意識的來源,并告訴我們消滅這些錯誤的思想意識的重要方法便是積極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以達到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我們個人不能孤立的存活于世上,需要朋友間的相互幫助、批評和指正。在前幾日開展的黨性分析活動時,我就針對個人存在的問題提到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讓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用在不斷減弱,沒有時間和場合,甚至于提供了時間和場合卻讓批評和自我批評走過場,流于形式,大家都不愿意去揭露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之處。或者是通過批評或自我批評發現了某些問題和不足,卻不求改正和消除,同樣的問題次次提、年年講,就演變成了老生常談、見怪不怪、碌碌無為。所以說劉少奇同志60多年前所說的這些道理到今天還有著非常嚴峻的現實意義。沒有問題、沒有不足,我們常常就會失去奮斗的方向和前進的推力,甘于現狀、不思進取,最終的后果就是危害個人和個人為之工作和服務的組織。
另一方面,立足群眾要求我們要學會博愛。“無產階級不能只是自己解放自己,它必須爭取一切勞動人民的解放,爭取自己民族的解放,爭取人類的解放,才能實現自己的徹底解放”。它的對立面就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過分的計較個人的利益就會導致患得患失、假公肥私,在講到待遇、享受時總企圖超越別人,在講究貢獻和能力時卻試圖逃避、模棱兩可。劉少奇同志的精辟論斷的現實意義之一就是要求主動對照這些站在群眾對立面的典型表現,自警自省,未雨綢繆。
掩卷沉思,著于六十多年的《論共產黨員的修養》,其中刻畫的正面和反面形象之于今天同樣栩栩如生、入木三分。而我領悟到的實踐、群眾、修養三者之間也應該是相互統一和聯系的:在實踐中改造自己,提高黨性修養;在實踐中堅持群眾路線,把握黨性修養的正確方向;黨性修養的提高應該通過實踐來能動的創造生活影響周圍。做一個理想信念上的“明白人”,道德品質上的“高尚人”,生活作風上的“清白人”。
曹恩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