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公司共成長
1993年,臺州高速誕生,0歲,我23歲。
這一年,無論對個人、公司,還是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臺州,都是不同尋常的一年。
這一年,浙江省首家以股份制形式承建基礎設施建設的企業——臺州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這一年一條連綿的高速大道從臺州起步通向省會杭城。
這一年,我剛從校園里出來,邁向社會,初入職場。如那個年代大多數的freshman,對于自己的職業和剛剛加入的嶄新的公司,我并沒有太多的認識,更談不上未來的規劃。初入職場,做的是辦公室打雜的小文員?!叭蟠濉蹦菞澬∪龑訕?,一樓是車庫、實驗室和堆場,二樓和三樓的一半是臺州高速建設指揮部的辦公室,三樓最里邊的三間屋子就是我們所有人聚集辦公的地點。一個大辦公室,密密麻麻背靠背、頭挨著頭擺了六張桌子,除開老總,十六個人共用一間辦公室。像我這樣的新鮮人,是沒有辦公桌的,連個小板凳也沒有。那時候大家總是很忙碌,但總是很快樂,沒有人計較誰做得多或是少,也沒有人計較誰拿的錢多還是少。沒有辦公桌就幾個人合用一張,沒有椅子板凳,就趁其他人外出辦事時挨一下椅子,喝口水歇一氣。
那十年我看到了很多:管總的沉穩,胡總的嚴謹和平易近人,周凡老師的面面俱到,高總的謀劃和拼命,徐瑞大姐的麻利爽朗,周文新老師的文采斐然,何優鳳大姐的仔細認真,樓下工程部的那些工程師們更是沒日沒夜地泡在工地上,一個個黝黑精瘦的。
那時候最大的感受是整個公司的人是“不怨”的:條件再簡陋,不怨,工作再苦再累,不怨;收入再低再窮,不怨。
從泉井洋村到城南下埔,再到巾山中路一號,臺州高速公路建成了,通車了。公司從小到大,成長了。而我也從一個“不明”自己未來的小職員,經歷無數個崗位,漸漸鍛煉成為一個秉承了公司的文化,勤奮、踏實、兢兢業業的工作者。
2003年,臺州高速十歲,我33歲。
公司發展進入第二個十年,2003年至2012年的十年中,公司不斷創新思路、挖潛增效、規范管理、服務股東,實現了公司全面、快速發展,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了企業從建設管理型向經營管理型的成功轉型。
這十年,公司比前十年的艱苦創業期經歷了更多的風雨和波折:個別股東對公司的不理解,經濟環境復雜多變,周邊替代的交通路線陸續開通,各項免費政策相繼實行。面對種種困難和不利因素,公司“不避”、“不退”,不躲避問題,不向困難退讓,不斷在抓好主營業務、全面啟動房地產項目的同時,積極尋找“基礎性、資源型、環保型”的投資項目,繼續向其他行業拓展;公司還制訂了三個五年計劃,描繪十五年發展藍圖,用十五年時間初步建成具有綜合競爭力的企業集團,實現做強、做大、做精,努力將公司打造成基礎性、資源型、環保型、房產品牌型、資本資產運作型的百年企業,從而實現“二次創業”,創造新的輝煌。公司用實干得來的輝煌業績向社會、向股東交出了滿意的答卷,贏得了眾人的尊重。
33歲的我,從普通員工首次成為一名中層管理人員,從獨善其身開始學習如何管理好自己的部門,帶領自己部門的員工完成一項又一項的工作,向著公司的目標一同邁進。股權部要求的是嚴謹、守密,出的每一份報告必須準確真實,做的每一筆交易必須準確無誤,要求我們站在公司立場,與公司保持一致,始終維護公司和股東的利益。一線收費所,著眼點則更多地在于如何執行好公司的制度,管好自己的人,用好自己的手和眼。用好自己的手,指的是如何通過自己的雙手將過路費一筆筆地收進來;用好自己的眼,是要在工作中保持高度的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絕不放過任何偷逃行為和其它有損公司利益和形象的事。一線站所,人多,性別年齡結構參差不齊,難免有很多的紛擾瑣事。如何調和矛盾,引導眾人合力朝著公司指定的方向和道路走,考驗和鍛煉了協調能力和管理智慧。
這個十年,我學會了“不爭”和“不躁”。不爭的是個人名利,不躁的是個人情緒,無論眾說紛紜,始終把員工的進步,工作的順利開展放在前面,始終保持不驕不急不躁的態度,保持公平公正地做事待人。
2013年,公司20周歲,我43歲。
收費年限剩下不到十年,社會對取消收費公路的呼聲越來越高,有人說我們已經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但正如林廣祥董事長所說:只有夕陽企業,沒有夕陽產業。
收費公路主業的競爭靠的是服務的競爭。有人不以為然地說“窗口服務好又不會給公司增加收益”,這樣的想法反應在工作中就是對公司三年文明服務提升活動不理解,也反映在工作中出現自滿情緒,活動停滯不前。我們一直給所里的員工灌輸這樣的觀念:文明服務好不直接帶來收入,但好的文明服務會給公司形象增加附加值,給他人和自己帶來愉悅感。事實上,從我們一線員工的反饋中,我們也體會到了這些實實在在的變化和好處。受到社會的肯定,得到公司領導的鼓勵,員工也從最初的被動接受公司要求到主動要求自己做好,整體工作氛圍有了明顯的改善。我們對自己說:永遠把目標定得略高于我們對自己的估計,那將會發揮我們的潛力,促使我們做得更好。
進入第三個十年的臺州高速面臨著轉型升級的要求,轉型升級不是掉頭轉向,而是靠創新提升。創新的關鍵在于具有開拓精神、創新能力和踏實肯干的員工隊伍。三次創業,要靠我們“不止”的精神,靠我們優秀的團隊開拓創新,務實求效,永不止步,把我們做的每一項事業做精做好。
鄭狄